close

胤嚮筆記223《練習改變》

練習改變.png

作者:馬歇。葛史密斯(Marshall GoldSmith) &馬克。瑞特(Mark Reiter)

譯者:廖建容

出版:長河顧問有限公司

 

每週一曲:練習(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7RMrC3-nbI)

 

這本《練習改變》是教練好朋友推薦給我的,我看了之後覺得真的很像是《與成功有約》的實踐版,不過更多的是在心理歷程層面與行為結構層面的探究,對我這念心理系的人來說,我覺得很受用。因為常常腦中會浮現幾個問題:為什麼我們無法做出期待的改變?為什麼我們無法達成期待的目標?這本書有了很重要的釋疑與操作模式。就從問自己幾個問題開始!

 

    本書一開始就說行為改變永恆不變的兩個事實:

    事實1. 有意義的行為改變非常難以達成。我們改變自己時,必須面對的三個問題:(1)我們不承認自己需要改變。(2)我們低估了惰性的力量。(3)我們不知道如何執行改變。

    事實2. 除非我們真心想改變,否則沒有人能使我們改變。

    在任何情況下,自己永遠是有選擇的權利!只是這樣還不夠,因為若我們想成為更好的另一半,或是更好的主管,你不僅要改變自己的行為,還要讓你的另一半或同事認同你的改變。你必須讓周遭的人認可,你的行為正在改變。因為成敗取決於他人的反應,使得這項任務的難度大幅提高。所以需要教練,而本書作者正是世界五百強企業高階經理人的教練,閱讀《練習改變》,提升思維,練習時間,改變就會出現。誠摯推薦《練習改變》!

 

以下是我讀本書有感的重點摘要:

  • 最容易導致我們失敗的因素,就是對簡單與結構的輕視。當我們妄自認為,自己高人一等,不需要結構的輔助與指導,這代表我們欠缺行為改變最關鍵的一項要素:謙遜。期望落空後,我們會用藉口來解釋自己為何失敗。然而,我們的想法卻是導致我們失敗的原因,它會使我們連嘗試改變都不願意。人們把這些想法當成信念,使得不採取行動變得合情合理,然後將結果視為無能為力,且無可奈何。
  • 我們規劃未來時,通常不會考慮意料之外的插曲。進行規劃時,我們總以為自己活在完美的世界裡,可以全心全意專注於自己想做的事。儘管這種全無干擾的情況,從來沒有發生過,我們仍以它為前提做計畫,彷彿這完美的世界一定存在於未來。於是,我們開始著手執行計畫,全然沒有料想,生活中總會發生一些事,打亂我們的規劃,考驗我們的專注力。
  • 童話故事總是以「他們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收尾。所以我們稱它為童話故事,而不是紀錄片。變得更好本身就是獎賞。若我們這麼想,就永遠不會覺得自己被欺騙了。
  • 環境會隨時隨地觸發我們產生某些行為,如果我們不創造與控制環境,環境就會反過來塑造與宰制我們。結果就是,我們會變一個人,而自己也不明白為何會如此。而回饋意見是我們對環境與行為之間的連結,有更高的敏銳度與覺察力的第一步。回饋意見可以教導我們,把環境視為觸發機制。有時候,回饋意見本身就是觸發物。回饋迴路包括四個階段:證據 / 關聯 / 後果 / 行動。基於我們的目的,我們只需要聚焦於環境與行為形成的回饋迴路就好。環境的觸發能力,與回饋迴路很相似。因為環境會不斷提供對我們有意義,且影響我們的資訊,並因此使我們改變行為。但環境與回饋迴路的相似處,僅止於此。設計良好的回饋迴路,會激發理想的行為。而環境觸發的,通常是不良行為,而且是在不知不覺中,使我們違背自己的意志與判斷力。也就是說,我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隨著環境改變了。這或許是找出與定義自己的觸發物,所獲得的最大收穫。它提醒我們,不論處於多們極端的處境,與自己的行為有關的事,我們永遠有選擇權。
  • 創造是行為改變中最耀眼的部分。當我們想像自己的行為變得更好,心頭浮現的是,令人興奮的自我創造過程。我們正在創新一個全新的我。這件事非常吸引人,我們迫不及待想這麼做。我們可以轉變成自己選擇的任何一種人。最困難的部分在於,出於意志做出這個選擇,而非被動接受。
  • 當我們檢視自己為何無法成為我們想成為的自己,我們會得到一長串負面選項,使我們看似狹隘偏執/不願改變的人。不過,這沒有關係。當我們找出自己為何不做某些事的原因時,負面選項的出現在所難免,但我們並非沒有希望。
  • 提高投入度的問題:
  1. 我今天是否盡了全力,為自己設定明確的目標?
  2. 我今天是否盡了全力,朝著自己設定的目標努力?
  3. 我今天是否盡了全力,找到人生的意義?
  4. 我今天是否盡了全力,讓自己快樂?
  5. 我今天是否盡了全力,建立正向的人際關係?
  6. 我今天是否盡了全力,全心投入我所做的事?
  • 把我是否盡了全力的句型加進來,就同時把努力納入我們的思維,為我的每日問答,注入了擁有權感與責任感的概念。每日提問就是行為經濟學家所謂的承諾機制,這些問題宣告我們想做某件事的意圖,在可能令自己失望或讓眾人看笑話的威脅下,它會強化我們達成目標的決心。
  • 內在動機是我們想要做某件事的渴望,因為做這件事會帶給我們快樂。外在動機會促使我們為了外在講傷而做某件事。每日提問幫助我們聚焦於我們需要協助的地方,而非我們已經做得不錯的事。每個人都有天生擅長的事,不需要外來的激勵,就能做得很好。而美日提問提醒我們:
    • 改變不會在一夕之間發生。
    • 成功由每天一點一滴的努力累積而成。
    • 付出努力,才會進步。不努力,就不會進步。
  • 每日提問的三大優點:
    • 只要照做,就會進步
    • 我們會加快進步的速度
    • 我們最後會成為自己的教練
  • 建設性的貢獻:我們此生的任務,應該是做出建設性的貢獻,而非證明自己有多聰明,或自己永遠是對的。當我們為自己的決定感到後悔,而且沒有採取任何補救行動,我們就和抱怨主管的員工沒有兩樣。我們對著一艘空船大吼,只不過,那艘是我們自己的船。
  • 要讓團隊學會用正確的方式溝通,最好的方法就是以身作則,一步步示範,優秀的團隊如何溝通。問問以下六個好問題:
    • 我們要往哪裡去?
    • 你正朝哪個方向走?
    • 哪些地方做得很好?
    • 哪些地方需要改進?
    • 我能幫你什麼?
    • 你能幫我什麼?
  • 小心決策疲勞:我們必須做的決定越多,接下來處理其他的決定時,就會變得越疲累。當我們處於這個狀態,通常會產生兩種行為:
  1. 做決定時粗心大意。
  2. 維持現狀,什麼都不做。
  • 克服精神耗損的法寶:結構是克服精神耗損的法寶。越多結構,越少耗損。它可以有效減緩自律與自制力消耗的速度。在結構的輔助下,我們只需要按照計劃行事,因此不必做太多決定。如此一來,我們的精神就不會那麼快被消耗掉。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趙胤丞 的頭像
    趙胤丞

    胤嚮筆記

    趙胤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