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一年朋友圈吹起了一陣筆記術風潮,身為重度書蟲,一定會很好奇為什麼朋友們想要開始閱讀,得到的答案像是知識焦慮,不學習跟不上時代,終生學習的概念,但感覺大家沒有找到『非讀不可』的理由。

 

我也有這樣的疑惑:我們都知道多閱讀是好事,但是為什麼要讀書呢?當問到這個問題時,我也思考過很多答案,而最讓我認同閱讀的一段話是:不讀書的人只能活一次,但是讀書卻可以經歷千種人生。我們透過閱讀可以體驗不同的可能人生,並從他人人生得到經驗學習,然後讓自己活得更好。目前知識量大爆炸的時代,過去所學的知識在未來保鮮期已經縮短到不學習無法讓職涯發展順遂。

 

想讀的書很多,但最大的限制資源就是時間,而每個人最公平的是一天都有24小時的時間,但是產出卻是天差地別,就在於我們如何妥善應用時間,我就在思考,如果三小時我可以讀完一本書,那得到的收穫可能是一本書的收穫。如果我能縮短讀一本書的時間,像是一本書只讀一小時,這樣我就可以善用三個小時讀三本書,是不是就可以有三倍的收穫呢?(如果能夠成立該有多好!)所以如果用這樣的邏輯往下展開,閱讀每一本書的效率就是決定關鍵。

 

後來閱讀書籍看到了劉潤提到『時間顆粒度』的概念,劉潤說:「一個人的職業化程度越高,時間就會顆粒,甚至還會粉末化。」因為有了這樣的起心動念,我就開始研究有什麼方法能夠做到呢?我發覺心智圖是很好用幫助我規劃時間顆粒度的工具。心智圖可以快速把重點拆解出來,然後讓我有全局觀的視野。

 

我就以這本書『這樣記不會忘』為範例,我在2012年將這本兩百多頁的書濃縮成一頁A4心智圖之後,我就發現應該心智圖已經確實內化了。

心智圖法_講師版本_全球人壽_20190611.jpg

步驟一:帶著問題意識來讀書

很多人讀書真的是讀樂趣,而有些人則是想要解決問題。我覺得抱持什麼樣的心態去閱讀絕對關鍵影響後續產出,就像有些人閱讀就能夠得到飛躍性成長,而有些人明明看了很多書,但是就是覺得他沒有什麼改變,都是抱持心態的差異。現在時間都很寶貴,所以請隨時帶著問題意識去讀書,跟目前困擾問題有關的可以特別強化,因為我們重點不是在讀書,而是在解決問題,這才是能夠讓不同行動產生不同結果很重要的關鍵。只是我同時也讓自己保持空杯心態,因為這樣我才可以讓自己有新觀念吸收跟學習,所以帶著問題意識跟空杯心態,讓自己從書籍中找出解決問題的新可能。

 

步驟二:先瀏覽封面/封底

拿到一本書之後,可以先把封面/封底閱讀一次,然後看看哪些關鍵字自己有『感覺』的文字,把相關關鍵字圈選出來,並找尋相關圖示來當作中心主題,就可以讓中心主題非常吸睛。

 

步驟三:把目錄大綱拆解成關鍵字放到主幹/支幹

通常在第一次閱讀新書的時候,我都會先用作者的思維邏輯來做主幹的分類,因為重點是快速瞭解書的內容,我就覺得用既有架構是最好理解作者思維的架構,所以像這本書<<這樣記不會忘>>有六章節,我就會畫出六根主幹,然後把章節名稱都先寫上去,然後把每一篇文章的標題截取關鍵字出來,然後寫進去支幹當中,當我們把相關資訊放進去後,基本上就能夠讓我對各章節都有基本的關鍵字認識,而這一切只不過發生在十分鐘之內。

 

步驟四:一邊快速閱讀書籍內文,一邊擷取重點放入心智圖當中

之後就可以把每一章節的內容開始細看,但是不要逐字閱讀,因為重點在於『快速找尋有用資訊』,而不是『把整本書讀完』。因為讀完也不代表完全讀懂,所以讀完是不切實際的方法。那有些人就會覺得遺漏重點怎麼辦?我覺得不用擔心,遺漏就再回頭看補重點就好,書不會跑掉,不用擔心遺漏,只要我們找時間回來補齊就可以了。所以千萬在做筆記的時候不要有『完美心態』,而是要有我如何完成任務的『完成心態』。

 

當整本書的重點都寫到心智圖之後,可以重新閱讀一次,問問自己:『這本書最重要的三個點是什麼?』然後把最重要的三個點都做重點圖示來強化印象,這樣就可以讓整張心智圖圖文並茂。最後就是消化吸收與產出,最好把這張心智圖跟幾個朋友、同事、家人來分享,然後既可以將作者的思維逐步內化成自己的思維,這樣的學習效果會更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趙胤丞 的頭像
    趙胤丞

    胤嚮筆記

    趙胤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