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作者: 烏瑞克‧鮑澤
- 譯者: 張海龍
- 出版社:方智
- 出版日期:2019/01/04
- 語言:繁體中文
每週一曲:學貓叫(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HbwkZgkBIU)
如何有效學習並產出成果,是現代職場工作者必備的技能。會知道《學得更好》這本書是曾經讀過作者Ulrich Boser的文章,他原本被認定學習遲緩,透過學會學習的技術後,畢業於長春藤盟校,並擔任多家公司/基金會顧問。《學得更好》書中提到為了掌握專業知識或技能,我們必須把它們分解成容易消化理解的片段,然後把注意力集中在這些分散的片段上。換句話說,我們必須確保任何新的專業知識或技能可以通過短期記憶的窄門,好好儲存在長期記憶裡。如果你在學習部分有情況,推薦可以閱讀這本書,會得到不少啟發!誠摯推薦《學得更好》。
以下是我讀本書有感的重點摘要:
- 因為短期記憶的限制,每次接收少量資訊會讓我們學得更好,所以如果簡報的每一頁投影片少放一些圖表,人們獲得的資訊反而更多。因此高效能的溝通者都知道,人的大腦很容易超載,所以他們會簡化自己的訊息,使其可以放進短期記憶的狹窄範圍內。
- 學習新知識,要以已有的知識為基礎:我們通常是透過已有的知識來理解事物,而我們想要學習的任何事,都是以已經學會的東西為基礎。先前沒有具備一些知識,就沒法學習。請把知識想成構建學習的重要基礎材料,是打造理解的磚塊與灰泥,以及最能預測學習成效的事物之一。大腦會把新資訊與先前資訊綁在一起,利用舊知識幫助我們理解新知識。
- 有效學習區,是在稍微超出現有能力之處:請記得,學習沒有舒適區!最佳的學習位置,就是在比我們現在能力稍微超出一點點的地方。
- 成就感最大的驅動因素之一是意義。不只是快樂,不只是獲利,人們希望自己的人生有價值,而那些認為自己感受到更多意義的人,比較不焦慮/身體較健康,對生活也較為滿意。
- 尋找價值是出於人類本性:讓情境動機轉變為深層動機,而讓人主動參與的學習方法有助於形成更深層的理解。
- 如何做有效教學評量:具體來說,告效能教師會督促學生投入困難的學業任務之中,確保學生努力去理解某個主題。換句話說,優秀的教育者會讓學生把學習當作心智活動去參與。與此同時,好老師還會提供激勵和支援,幫助學生在自己的學習中尋找意義。
- 單純的反覆練習是無效的,需要有回饋意見,這有助於提升練習成效,而讓人學會思考的方法才是有效回饋,因為可以讓人們意識到自己在學習方面接下來會往哪裡走。
- 正視錯誤,因為它是學習的機會。錯誤創造了意義,錯誤可以增進理解。學習歷程往往是情緒控制歷程,確保自己處於更多可能會犯錯的情境,告訴自己不要擔心犯錯,要把焦點放在改進上,把錯誤當成習得一點知識或技能的機會。自我解釋技巧和為什麼有助於學習,因為自己描述某一概念時,通常對這個主題有更深入的理解。
- 找到事務的內在關聯有助於學習,系統思考可以讓人了解某一領域的深層結構!
- 學習的關注點要放在精通技能,而非追求表現。
- 學習最重要的驅動力就是要簡單回顧,搞清楚學到了哪些內容,讓不愉快的錯誤成為最佳的學習資源。我們需要回顧所學,為了提防偏見,克服過度自信,最終掌握專業,我們需要審視自己和周遭人的思考過程。
- 給學習者的策略:
- 找到價值
- 設定目標
- 提升知識與技能
- 延伸專業知識或技能
- 形成連結
- 反思自己的理解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