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作者: 冨山真由
- 譯者: 吳易尚
- 出版社:核果文化
- 出版日期:2017/03/30
- 語言:繁體中文
每週一曲:太平洋的風(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PB_ssGNRYs)
為什麼有人每天都能夠規律生活,為什麼很多人無法?雖然知道自由是建構在自律之上,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我也會怠惰,我也會拖延,但當這樣的情況出現時,會出現一種聲音:我能不能找方法來消彌這樣的困擾呢?《持之以恆的科學》正式因此而誕生的一本書。《持之以恆的科學》書中提到人們想要持之以恆地行動,無法單靠氣勢/毅力/意志力。因為僅憑藉著意志力的人,無法動起來,也無法持之以恆。那要依賴什麼?《持之以恆的科學》透過行為科學管理的方法讓我們透過閱讀來遇到更好的自己,關鍵就是增加不足行動(本來想做卻沒做的事),減少過度行動(本來是不該做卻還做了的事),言簡意賅。閱讀,是為了從書中找到現實世界的答案,然後遇見更好的自己。誠摯推薦《持之以恆的科學》。
以下是我讀本書有感的重點摘要:
- 遲遲沒有行動的原因,是因為不知道行動的正確訣竅。
- 行為科學管理的特點:
- 增加不足行動(本來想做卻沒做的事),減少過度行動(本來是不該做卻還做了的事):無法付諸行動的人,其實並非辦不到,而是他們做了其他多餘的行為。
- 打造充滿遊戲元素的歡樂機制:集點這種小獎賞,會使人甘之如飴地付出。
- 獎賞與懲罰:有行動就給獎賞貼紙,沒行動則給懲罰貼紙。
- 小型目標
- 應援團
- 身邊的環境=大腦的狀態:沒有用不到的東西,就是最佳的桌面環境。了解自我行為的習慣,就能正確地控制行為的訣竅。
- 無論做什麼,必須要設定數字以及時間:如果還沒有決定好什麼樣的程度才算是達成目標,就不知道該採取什麼樣的行動。在代辦事項中加上數字,才是能落實的行動。想要成為一名行動派,首要的改善策略,就是必須分析現狀,也就是相互對照待辦事項與實際行動的作業。
- 提不起勁的時候,請大幅降低行動的強度。無法踏出第一步時,那就先小試身手。先決定下次要做的事情,以消除沒事做的念頭。為了有效防止回籠覺,需要決定起床後馬上要做的事情。
- 若感覺到自己的手已經有三分鐘以上沒有動作,這就是你有些地方還沒搞清楚的訊號。
- 下班一小時前讓鬧鐘響,藉此提高時間管理的意識。
- 內容重複的工作,請製作確認清單:將需要重複執行的行動做成確認清單,不僅減少疏漏,也能讓人不再為此煩惱。
- 觀察做出成績的人,若讓你感覺很好似乎可採納,就請試著模仿他的做法。找出攸關成果的精確行為,便能提高行動力。
- 精確行為:直接影響成果的行為。養成時時思考這件事的精確行為是什麼的習慣,不僅能增強你的行動力,也能有效率地取得好成績。
- 一直很在意的事情請寫在紙上:
- 選擇想做的事情,比不得不做的事情好
- 選擇讓你覺得想在一個月內拿出成果的事情
- 若在途中放棄,請不要責怪自己。因為就算沒辦法持續到最後,只要稍作休息,還是可以再次邁開步伐踏出去。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