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爾。班夏哈 著
譚家瑜 譯
天下雜誌 出版
導讀心得:
看完這本書,發覺自己一直是個拼命三郎型的人,常常把自己情緒與內心小孩放在最後一個位置,有時也要做情感消除,不然無法有效率做事情…,只是好像我都沒讓自己心中的情緒與快樂有一個分享的出口…。看到書中說要追求更快樂Happier,如何讓自己身心安頓好先,才能發揮對別人的影響力。甘地說過,要改造世界前,先改造自己。總要先使自己成為快樂的人,才能把快樂與幸福帶給周遭的人。趕緊把自己內心安頓好,才能給別人更多。加油!
胤丞閱讀後整理為七個重點跟大家分享:
1. 正向心理學泛指”研究人類最佳心理運作狀態的學問”。而我們活著的目的,都是為了得到快樂,大家的生活雖然不盡相同,目標卻一致。快樂包含樂趣(現在的好處)+意義(將來的好處)
甲、尋找樂趣不是奢侈的行為,而是強烈的心理需求。
乙、擁抱理想就是對人生懷有使命感,而這才是務實的行為。
2. 問題不在於有沒有目標或慾望,而在我有幾類目標,以及那些目標在我生活裡扮演的角色。設定目標才是擁有快樂生活不可或缺的條件。為了得到快樂,我們應該先找到某些兼具樂趣與意義的目標,再去追求那些目標。
3. 把背包扔過磚牆。目標應當扮演的角色是:讓人毫無牽掛地享受當下。只要腦海裡有個目的地,大概知道自己行進的方向,就能自在地聚精會神地享受當下。要記得,目標是手段,不是目的。希望活得更快樂的人,最好專心追求下面兩樣東西:能得到成長+建立人脈與貢獻所長的目標,而不是獲得財富/美貌/名氣的目標。而這要做的是,減少”該做的事”,增加”想做的事”。
4. 忘我是指我們沉浸在某個重要經驗的一種狀態。擁有生活目標和明確的使命感,是達到忘我境界的必備條件。一個人最好的運氣和最大的福份,就是有人付錢請他從事他衷心喜愛的工作。
5. 運用MPS流程:意義-->樂趣-->專長
甲、什麼工作能為我創造意義?
乙、什麼工作能為我創造樂趣?
丙、我的專長是什麼?
6. 要改造世界,先改造自己:世事本無好壞之分,是觀念造成了好壞。擁有快樂的人理當與人分享快樂,因為快樂是孿生兄弟。人生最完美的補償是:人若不先自助,亦無法誠心助人。
7. 別問自己:世界需要什麼,要問自己:什麼是能賜給你活力,然後賜給你活力,然後放手去做,因為世界需要有活力的人。而在做某些選擇之際,首先要問自己:
甲、什麼事情能使我們快樂,而不必考慮那件事情能否使別人快樂?
乙、我們想做的事情是否會剝奪鼻人追求快樂的能力?
每日一曲 更快樂之<快樂崇拜>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2BSLqbrU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