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虎 著
三采文化 出版
每日一曲 要剝開學生封閉已久<洋蔥>的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Af9zKF3b6I
導讀心得:
<32分之32的奇蹟> 這本書是好朋友簡報魔術師Chris Lin林稚蓉老師推薦的,他一看完讚不絕口。我這個人選書的方式有三種,一種是知名雜誌推薦,像是商業周刊,天下雜誌等。一種是好朋友們推薦的書。第三塊才是我自己挑選的書籍。用這樣的角度選書,可以避免自己念書偏頗,書就很像吃飯,如果只是讀一類別的書,就好像飲食出現偏食(我知道自己偏食,偷笑),很難跳出學習的框架,反而念越多有越多的知識障。知識如果只是累積,那只是重量增加。知識要分享,才能讓生命的質量增加。這本書真的非常值得當老師與講師的人閱讀,如同書中所說:唯有老師改變了,學生才有改變的機會。非常推薦!讚!
胤丞閱讀後整理成七個重點跟大家分享:
1. 創造奇蹟的五個巧門:
l 一個中心:
l 以孩子為中心。
l 兩個場域:
l 教室內的鍛鍊。
l 教室外的探索。
l 三個原則:
l 有效。
l 有趣。
l 系統彙整。
l 四個目標:
l 能說。
l 能寫。
l 能想。
l 能做。
l 五個要領:
l 深度解構教材。
l 設計專屬教材。
l 連結生活經驗開始。
l 極簡化的提問引導。
l 階梯式的熟練安排。
2. <32分之32的奇蹟> 不只看到教學的熱鬧(有趣),也看到精熟的能力(有效)。不學而學的鍛鍊,才是精熟的上策。學生一定要自己學,教師不要只是一直教。”現教現學”是學”教好”的第一步。只要方法對,就有好效果。教學做對了,就能以生命牽引生命。創新從來都不是革命,只要和昨天有一點點不一樣的作法,就成了今日的創新。而不斷修正正是創新的精義。投入下一個活動是延續學習熱情的最好方法。一起做一定比自己做來得豐富(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獨教而無友,則故步自封)。
3. 教學法:
l 分組教學。
l 輪值幹部(小助手)。
l 學習方法勝過教材內容。
l 深度備課。
l 不由老師的講解開始授課。
l 老師要忍住不教。
l 犯錯,最有價值。
l 學生自己當家。
l 學習弱勢要從根救起。
l 教室外才有完整的春天。
4. 非做不可的教學經營五策略:
l 接力合作。
l 即時激勵。
l 同儕互動。
l 知識管理。
l 明定目標願景。
5. 你的教材決定了你的教學。學習要有樓梯可爬,大人老師要先架好樓梯。而好教材一定要有樓梯式的攀登設計,而好教材的大方向:
l 重點宜少不宜多。
l 量身訂做。
l 拋棄傳統說法,先感動自己,再感動學生。
6. <32分之32的奇蹟> 說得一點很好,教育即生活:教學正確,實用就不只是實用。熟悉的事物,就是最好的亮點教材(處處是教材)。老師要將低標準答案的神聖地位,比高下是最微不足道的目的。給幫手好方法很必要:得先學好才能做好。光知道不夠,充分練習正確的表達才夠。要記得,教學本事的鍛鍊自然得在教室。教師學會提問,讓學生自己想出答案來。而教材如果不夠完美,就當成問題來討論。走進教室做觀察,心得最實用。教學改變不只要有大方向,更要小細節。失去教科書之後,教學才開始有生機。
7. 教學沒有標準模式,卻有最適切模式:解構,提問,找答案。教學技巧永遠有更高的顛峰值得追求。從孩子口中引出的素材,是最好的素材。在教學的當下,無論學生的每個回答有多麼粗糙,如何簡略,老師最該做的,是一再引導孩子修飾/擴張/衍生自己的說法。而”耐心提問”與”等待”是給學生最棒的禮物。因為學生要建構自己的樓梯逐步爬到知識的峰頂。學習不應只是無意義的反覆練習。只有回到教學現場的每個小細節,師生才有成長機會。
l 課堂中的主角是學生,不是教材不是老師。
l 教學專業一定要凸顯,教學內容都要有明確的邏輯與順序。
l 教學要找到好機會稱讚學生,讓學生的學習成就不斷的張揚出來。
l 進度不是最重要的,學生是否習得與熟練新知才重要。
l 發現學生學習困難,必須一步一步往前回溯學生的起點能力,重新學起永不嫌慢。
l 學習開始與結束都要與生活連結。
l 能引動一連串由學生主導的學習,一定是因為激發了他們蠢動的求知慾。
l 不要將簡單的課程內容複雜化,要將複雜的課程內容簡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