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嚮筆記283《獨學術》

RV1046X.jpg

  • 譯者: 張富玲, 戴偉傑
  • 出版社:麥田
  • 出版日期:2016/10/29
  • 語言:繁體中文

 

每週一曲:孤獨的我(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3dLaYRrarc)

 

最近在讀《未經檢視的生活不值得過》,內容非常有共鳴,因此迷上白取春彥先生的著作,才發現我過去也讀過他的著作,像是《超譯尼采》,立論清楚易懂,做了非常多本質性的思考與辯證,很值得一讀。而我到茉莉書店淘到這本《獨學術》,算是白取春彥先生對於自我學習的一個段落總結,《獨學術》書中提到的很多觀點都很符合現代人的做法,我也很認同,像是不靠自己唸書,你什麼都學不會:向最高水平的正牌導師學習才是獨學。具體來說,就是把最高水平的書籍當作自己的老師。期待你也會從閱讀找到不一樣的自己。誠摯推薦《獨學術》

 

以下是我讀本書有感的重點摘要:

  • 自我蛻變,其核心就是認知的改變與擴展。這對於我們的人生有極大的助益。每當處於困境時,只要換個角度看事物,也就是改變認知,即能脫離困境。若我們自身無法在認知上有所改變,那麼只能以過往固有的觀念來看世界:以從前的價值觀來判斷事物,以從前幾次的前例來處理狀況。但這些終究無法應付瞬息萬變的現況。

 

  • 不靠自己唸書,你什麼都學不會:向最高水平的正牌導師學習才是獨學。具體來說,就是把最高水平的書籍當作自己的老師。

 

  • 獨學沒有教科書,也沒有正確答案:沒有任何事可以妨礙你進行獨學,但有時候自己心中可能在一開始存在著障礙。最典型的心態,就是認定一定有某種教科書可以有效率地引導學習。

 

  • 獨學的最終目的是能夠擁有自己的創見,始於從什麼時候開始:深究一個小疑問,可以引領你通往一條浩瀚的知識大河。知識使於疑問:沒有疑問就無法得到答案。活知識才能留在腦袋裡。從一個小小的疑問可以衍生許多知識,新的疑問又由此紛紛湧現。在一個接著一個探詢答案的過程中,你得到的知識倍增,世界級歷史也為你展現了與自己至今為止的認知差異的新面向。由這種方式得到的知識,與你在學校所學到的條列事項的背誦截然不同,是由妳個人積極的興趣所導出的,就算不做筆記寫下來,也能一舉清楚記憶。真正的知識,唯有靠獨學才能習得。靠獨學得來的知識,你不會忘記,你會深深銘刻在腦海裡。

 

  • 資訊並不等同知識,資訊(傳達當下狀況的片面訊息)時時刻刻都在變化,知識(構成日常生活的基礎/應用範圍廣泛)永不過時。

 

  • 獨學的障礙是紛亂及不健康的情緒。

 

  • 挑戰艱深書籍:艱深的書籍不容易讀懂,看了也只是白費力氣—這種說詞不過是一味只考慮效率的逃避邏輯。困難的書其實才有一讀的價值,當你漸漸讀懂那些自己一直以來覺得深奧的論點,亦是蛻變成令一個嶄新自我的過程。

 

  • 讀書,就是在看腦中的影像:由於缺乏理解,所以對於媒體所描述的內容無法產生想像,以至於腦中無法產生影像,認為眼前的資訊不具意義,過目即忘。因此,才會覺得那些報導與自己無關,但主要並非是出自對他人的不關心,而是自己對世界的理解太過無知。

 

  • 書讀得越多,腦袋越清楚:經典名著不必整本讀完,經典名著是給予我們重要智慧的素材。

 

  • 畫重點最重要的技巧:先讀一遍再回頭畫線。而閱讀速度快的人,也不是每一種書都能迅速讀完。根據各書內容和寫法的不同,閱讀速度可能會因此大幅改變。如果是結構單純,內容不致太過艱深的書,或許可以讀得很快。若是內容艱深,需要仔細推敲才能讀懂的書,自然就得精讀才能充分理解。無論閱讀速度是快是慢,目的都是為了正確理解。倘若閱讀速度快卻無法充分理解書中意涵,那就失去意義了。

 

  • 母語不好,外語也不可能學好。學習語言第一步是要正確使用母語。

 

  • 閱讀第一,基礎在於讀解力,不管何種情況,能夠快速領匯國外新聞的標題/報導,或者掌握用外文記述的要點,擁有這些能力皆意義重大。對獨學者而言,外語不是裝飾,也不是流行。外語是種工具,是用來正確理解資訊/掌握翻譯無法呈現出來的原文語感的工具。
  • 所有的論點都是假設:不要盲信經典名著。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麥田 白取春彥 獨學術
    全站熱搜

    趙胤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