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嚮筆記257《用故事表達輕鬆感動任何人》

getImage.jpg

  • 譯者: 林雨蒨
  • 出版社:方言文化 新功能介紹
  • 出版日期:2018/12/05
  • 語言:繁體中文

 

每週一曲:有一種悲傷(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RcudpJzy1I)

 

很多同修夥伴都很懷念陳怡安老師,包含我也是,我們就曾經聊到為什麼怡安老師有如此魅力?後來發現得到很共通的答案,那就是怡安老師好會聆聽。透過極為專注的聆聽,了解在我面前的這個人,了解這個人不是透過他的職稱或背景,而是透過活生生在我面前的這個人,與其對話,聽其故事,然後怡安老師從故事當中點撥,展現出人性的亮麗光輝。過往每每看到同修蛻變,總是內心澎湃,因為最深的需求與渴望被讀到了。那我沒有這樣的功力,如何做呢?我起碼可以學習好好聽對方說故事吧!後來擔任講師也去進修GCDF,希望透過對話來協助。

而我在閱讀《用故事表達輕鬆感動任何人》有不少共鳴之處,像書中所談,每個人都有故事可說,也都可透過故事傳遞有關工作、策略、衝突、解決良策、個人願景以及實現願景的步驟等豐富資訊。人人都有尚待開發的聆聽和溝通能力,一經啟動,即對統整個人的分析能力和情緒智商大有助益,在工作上也將會更有成就。誠摯推薦您閱讀這本書《用故事表達輕鬆感動任何人》,因為說故事都是最容易跟人溝通互動的管道!

 

以下是我讀本書有感的重點摘要:

  • 簡而言之,我的研究顯示,腦力激盪因為「暫時停止批判」而得以肆意地浮想連翩,冒出的點子最多,對創意有著正面的影響,因此我的結論是—學習停下批判是強化創意最有效的方法。這個心得在我往後的「聽說故事法」中再次浮現,甚至扮演了至關緊要的角色。

 

  • 在說故事時,你的獅子眼就得緊盯一件事—與聽故事之人的連結。換句話說,「溝通的有效性」即等同於「連結的深度」,而任何事物都比不上「說故事」最能與人創造連結。

 

  • 現在先來看看「聽說故事法」 的六大基礎原則—
  1. 說故事是人類的天性
  2. 每個人都有故事
  3. 任何人都能學會把自己的故事說得更好
  4. 不論是誰的故事,都有發展性
  5. 每個人都能靠說故事來激發創意
  6. 聆聽和說故事之間,是相互作用的關係

 

  • 總而言之,「說故事」是個可以被發展出來的技巧,也是一種能被增強的力量。相當多的科學證據顯示—越常說故事,故事就說得越好。因此在和企業合作時,我們總是從檢視「聆聽的環境」開始。理想的聆聽是以「不批判」為基礎。說故事的人要在精準度上保留一些彈性,而在樂趣方面則要多一點耐性。

 

  • 誠如時代華納內部稽核前副總裁羅斯。查爾頓(Russ Charlton)所言:「傳遞資訊最好的方式,便是先了解聆聽的環境,然後說個故事。」因為訪談的是對方之專業領域,所以接下來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閉上嘴巴,聽對方要跟我說些什麼。我不是雲端電腦專家、不是資料隱私專家,我的團隊成員也不是,但我們訪談的人是,所以我們進去是要聽他們說話。為了能說一個有用的故事,首先你得先聽人說話。你需要不帶批判、主觀看法或企圖合理化,才能把別人的障礙真正聽進耳裡,而關係中的權力動態是聆聽的一大障礙。

 

  • 聆聽障礙分有以下五種類:
  1. 外在障礙
  2. 生理障礙
  3. 內在障礙
  4. 心理障礙
  5. 關係障礙

 

  • 當事情與聆聽和說故事有關,需要透過這套方法來達成即刻的溝通,那就有釋放聆聽障礙的必要。這跟Narativ 聽說故事法中其他的事情一樣,都需要練習。你必須改掉老習慣,發揮自己的潛力。不帶批判的聆聽尤其意外困難,不過當你越常這麼做,你及你的團隊,也會有越大的收穫。而學習「自我聆聽」將會強化我們聆聽他人的能力。

 

  • 以下指導方針要教你界定聆聽和說故事的「專屬時間與空間」,不論是面對面或在網路上:
  1. 思考「為什麼要開會?為什麼現在要開?」
  2. 創造「專屬的時間和空間」
  3. 管理時間
  4. 確認和釋放聆聽障礙,然後「設定意念」
  5. 指派專注的聆聽者
  6. 指導參與者述說「發生了什麼事?」
  7. 記錄和分享

 

  • 「聆聽障礙」先釋放,誤會不產生:會議開始後,你要先在室內走一圈,請大家說說他們當下是否遇到哪些聆聽障礙。這麼做是為了讓大家意識到,每個人在聆聽時會有什麼障礙。而身為會議主持人的你,則已事先確認了與空間、時間有關的所有障礙。請記得,確認和釋放障礙並不代表壓抑與拒絕,而是認知並暫時擱置一旁,以使每個人都能從會議中得到最大的收穫。

 

  • 在會議中,這意味著你可以用「發生了什麼事?」說故事法去改善你傳遞給別人的訊息,簡潔地直搗事務的核心。簡單地說,「發生了什麼事?」說故事法是一個編輯工具,讓你得以更快速直接地講重點。但不要問:「為什麼?」這不關動機的事。問題必須跟事情經過有關。

​​​​​​​

  • 記錄會議,將「決定」變成「行動力」:最後這個指導方針至關緊要,請你永遠要記得錄下會議的內容。而要以「回饋」釐清事實,「認可」是第一要務:在秉持開放的心態聆聽後,為了與說故事的方法論一致,我們發展出以下兩個給予意見的原則:意見回饋,永遠是針對內容而非發言者的評論。
而意見回饋不是評估、批判、解讀、見解。相反地,它的用意是在促使說話的人釐清事情經過。

 

  • 不過,當你是為了即將到來的會面或會議發掘故事,確認和釋放聆聽障礙也可是一種個人的內在練習。要把這個做法應用到自身,你可參照以下程序—
    1. 確認你的聽眾
    2. 確認障礙
    3. 釋放障礙
    4. 陳述「發生了什麼事?」

 

  • 我們發現,「確認你的聽眾」這個做法也是改善溝通的巧妙工具。我們常常依據自己所知道的事情來說話,但聽眾想聽的卻不見得相同。我們的方法就「如何回答這個問題」提供了指導方針,即要求陳述者只談論可被看到、聽到、嚐到、碰觸到 或聞到的事實。其他任何發生在五感之外的事情,諸如解 讀、看法、評論、批判、思緒、感受或情緒,都並不屬於 「發生了什麼事?」的描述。

 

  • 敘述的感情越多,他人越難感同身受:說真正發生的事,不是你認為發生的事;也不是你對事情的感受。而聽說故事法的一個核心訴求,便是「找到啟動五感的方式,客觀地陳述事情經過」。源自感官意識和記憶的細節是不可或缺的,正是這些細節讓我們故事與眾不同, 創造出語境和片刻。

 

  • 選擇什麼要保留、哪裡要去除,是我們在細節上會 遇到的最大困難之一。這就是重點了。首先,細節必得對故事有用才行。它必須推動故事前進,擴大我們對內容的理解,或者強化我們對某個人物的了解。細節不只是為故事增色,還能刻意放緩故事的節奏,提供短暫的休息;或加速情節主線。不論何時使用細節,它都有個特殊的功能,與相機的變焦鏡頭頗為類似,那就是讓聽故事的人更接近你的世界觀。

 

  • 我們容許情緒出現,我們指認它們,但隨即就釋放它們,不受其指揮。若你是說故事的新手,我們有個「從哪裡開始說故事」的經驗法則— 隨便你要從哪個地方開始都可以。簡而言之,說就對了。

 

  • 「衝突」暗示你為達成目標付出了努力,它一樣可以輕易變成有趣、感人、扣人心弦與熱血的內容。記得,人們想在你的故事中看到「轉變」,而失敗就是你所能祈求最大的恩賜。 重要的是,記得你尋求的是「衝突所引發的情緒」以 及「被釋放的經歷」。

 

  • 丟掉小抄,享受故事「漣漪效應」:我們討論過的技巧全都有一個目標,那就是「支持你在聽眾面前,訴說一個真誠且沒有加油添醋的故事」。當你站在室內的前方,我們要你的身體記得你的故事。

 

  • 我極力主張你絕對不要「默背」,免得阻礙你隨興發揮和開誠布公說故事的能力。一旦你訓練好大腦和身體去說故事,也盡了最大的能力準備好聆聽環境,就沒有什麼事情需要照本宣科地執行。不用小抄,你與你的故事就已十分足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趙胤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