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嚮筆記251《子彈思考整理術》

getImage.jpg

  • 譯者: 吳凱琳
  • 出版社:天下雜誌新功能介紹
  • 出版日期:2018/11/05

 

每週一曲:平凡之路(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jTT5_RSkw4)

 

我知道子彈筆記術這個詞是好朋友電腦玩物站長Esor的文章得知,因為自己也希望能夠更加優化工作流程並提升工作效率,我也做了一部分的研究。子彈筆記術是真的很受用的一個方法。當我一看到天下雜誌出版熱騰騰新書《子彈思考整理術》,又加送限量筆記本,立馬入手。仔細拜讀了原版作者的文章後,我覺得很多人「很忙」,背後的真相是生活失控。選擇的自由是一種特權,如同一把雙面刃。每個決定都需要你的專注力,你必須投入時間和精力。兩者都有限,因此格外珍貴。如果不多加注意,決策疲勞會導致決策趨避(decison avoidance),特別是在面臨重大人生決策時,我們總會拖到最後一刻才做決定。困難的決策不會消失,他們只是在等待時機,而且情況會逐步惡化。時間管理就是為了不要讓自己的生活惡化,看不到盡頭的迴圈是消耗意志力的,如何做得更好,影響更好。閱讀完這本書,我已經將自己的工作模式盲點微調修正,逐步精進改善。誠摯推薦《子彈思考整理術》

 

以下是我讀本書有感的重點摘要:

  • 子彈筆記法是信念與行動之間的橋樑,有意識地將信念融入日常生活的行為當中。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以及為什麼(這個問題更重要),就無法誠實面對自己,這就是我們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我們必須逐步建立自我意識,這過程可能需要耗費心力,但也可能很簡單,只要仔細觀察什麼事情會引起我們的共鳴或引發興趣,以及哪些事情無法引起我們的共鳴或興趣,後者也很重要。當我們開始找到吸引我們注意力的事物時,就可以依據我們的信念,準確定義自己的夢想。
  • 而筆記本是我們的心理避難所,讓我們自由思考、反思、吸收和專注。當我們記錄自己的生活的同時,也等於是收藏了過往 所有的決策與行為資料,作為未來的參考。我們可以看到 過去犯下的錯誤並從中學習。記錄我們曾有過的成功和重大突破,同樣具有啟發性。不論是在工作上或生活上,我們因此知道當時身處在什麼樣的環境,自己做出了哪些決策。過去的失敗與成功都將提供我們寶貴的洞見、指引和動力,激勵我們繼續往前。
  • 我的好友告訴我,「不要抄捷徑」。在這個講求速度、剪貼複製的世界,我們通常會將便利誤以為是效率。一旦我們選擇抄捷徑,就再也沒有機會放慢速度、好好思考。手寫或許顯得老舊、過時,卻能讓我們重拾那樣的機會。
  • 日誌是子彈筆記的主幹。它的簡單設計是為了幫助你即時記錄當天的大量資訊。當你工作應接不暇時,日誌可以幫助你有效、輕易地組織你的想法,專注於手邊的事物。
  • 許多生產力系統都在教導我們如何建立清單,但是很少有系統會鼓勵我們與這些清單重新建立連結。我們不斷在清單上加上新任務,於是清單永無止境地增加、無法管理,最後反而讓我們感到不堪負荷,失去動力。我們很容易忘記,可以做某件事,不代表就應該要去做這件事。提高生產力的技巧在於,做得更少,完成更多。
  • 所謂的轉移,指的是將原本寫在子彈筆記中某處的內容,重新寫在另一處。乍看之下似乎有些費工,但這麼做有重要的目的:避免分心。花些時間重新手寫,讓你有機會暫停一下,重新思考每項任務。如果這項任務不值得你花幾秒鐘的時間重寫,就代表它可能沒這麼重要。那就丟掉吧。
  • 忙碌不代表有生產力。忙碌的狀態就像是從樓梯跌落而下:刺激、反應、刺 激、反應。這種慌亂的反應循環綁架了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沒有多餘時間去發現愛、成長與目標,這些能真正為我們生活創造價值的事情,卻因為繁忙而不被看見。為了提高生產力,首先必須打破上述的循環。我們必須在正發生的事情以及我們對這些事情的反應之間,設立隔離空間。在這個空間內,我們有機會重新檢視自己的經驗,了解哪些事在我們掌控之中、哪些事是有意義的、哪些事值得我們的注意力以及原因為何。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定義我們是誰,以及我們相信什麼。
  • 我們必須為自己的成長負起責任。透過學習而成長,透過勇敢採取行動來學習。總會有風險,因為我們無法掌控結果。這就是人生,是無可避免的。但是,我們可以避免事後才來追悔,如果當初夠勇敢,世界就會變得不一樣。你要相信自己值得去冒險。反思幫助我們辨認哪些經歷滋養了我們的人生,為下一階段的人生播種時,便能做出更好的決定。
  • 正因我們具備快速適應的能力,因此即使是最歡樂的體驗或購買行為,很快會成為平凡無奇的新常態。於是我們又開始追求另一個可以快速享樂的方法。我們對於已擁有的一切永遠不會感到滿足,我們不斷增加劑量,逃離痛苦。更多的新鞋、更多名酒、更多性愛、更多食物、更多「按讚」,更多的需求。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享樂適應」 (hedonic adaptation)。 如果快樂是行動的結果,那麼我們不應該再問如何獲得快樂。我們應該要問的是,如何活在這世上。目標讓我們有機會定義自己要的是什麼。
  • 我們有興趣的事物,不見得會成為我們的職業。曾經投入其中就是很寶貴的經驗,特別是在你年輕的時候。很重要的是,你必須想清楚,你所熱愛的事物在你的人生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不是每個嗜好或興趣都會成為志業,但有些可能是。想要確定的話,可以在做出最後決定之前,先嘗試一段時間看是否合適。
  • 將目標拆解成衝刺目標,與劃分成不同階段,兩者有何差異?如果是劃分成不同階段的目標,每個階段完成並不代表目標完成。但衝刺目標不同,他們是各自獨立的目標,因此完成之後你會獲得滿足感、必要的資訊和動力(希望如此),並願意持續下去(或是,正如同我的定格動 畫嘗試,讓我明白不該再堅持這個目標)。
  • 衝刺目標必須符合以下原則:
  1. 沒有重大的進入障礙(不可以讓任何事情阻礙你開始)
  2. 可再劃分成定義明確、而且可行的任務
  3. 有相對較短的固定完成期限
  • 我們要如何持續地發動改變,又不致於讓自己因為壓力過大而放棄?在日本,有一種概念名為「改善」(kaizen)。「改」(kai)代表「改變」,zen 代表「善」— 指的是「好的改變」。另一種翻譯也許更精確:「持續改進」。西方討論到進步時,最愛使用的關鍵字是「破壞」 (disruption)。不同的是,「改善」強調的是找出逐步改進的機會。以提出小問題的方式解決問題,例如:我們可以改變哪些小事,改善整體情況?下一次哪件事可以做得更好?這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幫助我們找出做得到的改進機會,更容易持續進步。
  • 我們度過的時間品質如何,取決於我們是否有能力活在當下。不要拖延,而是放在第一位 
一天當中,我們的注意力時間會逐漸縮減。因此,什麼時候做某件事,會影響我們做這件事的成果表現。如果你發現自己一直在拖延某件事,代表這件事你一定要完成。拖延就代表這是你的清單裡最具挑戰性的任務,因為它讓你擔憂或是完全不感興趣。這時候就應該把它放在第一位。我完全能理解,你不想在一天的開始,就去做你不感 興趣或是沒動力完成的事情。但是,最合理的做法就是盡快解決這件事。它是你鞋裡的一顆石頭。在它造成任何麻煩之前,先將它剔除。如果在一天的開始,選擇先做容易的工作,就是拖延。相反地,如果一開始就先解決麻煩事,接下來的時間就會感覺輕鬆許多。就好比扛著重物跑步,一旦卸下重物,就會感覺輕盈許多、也變得更強壯。
  • 我們可以控制的,是如何應對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焦慮會讓我們誤以為自己有在想辦法,但其實無法助我們解決任何問題。
  • 從此之後,我有變得更愛洗碗嗎?並沒有,但我卻因此認清這件事的重要性。原本我只是忍住脾氣,強迫自己去做,如今這件事卻為我的生活創造了價值。什麼改變了?並不是枯燥乏味的洗碗過程,真正改變的是我。這項任務對我來說變得重要,我也試著更努力完成。
  • 意義總會在最不引人注目、最不可測、最安靜的時刻顯現。如果我無法仔細傾聽周遭世界以及內在世界,便有可能錯過它—平凡中的美好。
  • 沒有一個地方是完美的,但如果你對現在住的地方感到滿意,那麼就可以重新將付房租這件事視為每個月你所獲得的報酬,讓你得以享受這份快樂。這樣的轉化能夠幫助你重新釐清,為什麼這件看似微不足道的瑣事是有意義的。接受自己不完美、有可能失敗, 才能繼續向前走。  

 

arrow
arrow

    趙胤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