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胤嚮筆記248《高勝算決策》

9789578950672.jpg

  • 譯者: 吳煒聲
  • 出版社:采實文化
  • 出版日期:2018/11/07

 

每週一曲:抉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DN1mzxnnZY)

 

撲克牌大賽的鬥智是很好鍛鍊觀察的機會,而《高勝算決策》作者安妮。杜克(Annie Duke)是得過世界撲克大賽冠軍的唯一女性選手。如何做好決策,一直是現代人每天都在做的抉擇。怡安老師曾說過:『人都會過去,選擇會留下。』我的選擇就是我的決策,如何做好決策判斷,在面對決定時降低失誤,讓自己每次出手成功率都比對手高,那箇中秘訣到底是什麼?

《高勝算決策》一書提到人們容易將決策品質與結果品質相提並論,陷入「結果論」,犯了「後見之明偏誤」。我們之所以會有這種觀念,全是因為過度認定結果與決策息息相關。在評估過去的決策時,人們經常犯下這種錯誤。最後由於決策沒有奏效,也因此把結果視為不可避免,殊不知那其實只是機率問題。要避免自己只用結果論來論斷成敗,是很重要的心態,因此才能夠從容看待失敗,並且繼續前進。閱讀《高勝算決策》又再讓我破除了一些決策盲點,誠摯推薦《高勝算決策》

 

以下是我讀本書有感的重點摘要:

  • 這些世界級撲克玩家身上,我真正了解到何謂「下注」:亦即對不確定的未來做決定。此外,將決策視為下注也讓我能避開常見的決策陷阱,以更合理的方式從結果中學習,並在下決策時盡量不受情緒干擾。要學會運用下注的思維,首先得認識決定我們生命結果的兩件事:決策品質和運氣。所謂的下注思維,就是學習如何區分這兩者。
  • 「審慎思維」和「反射思維」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都有其必要。審慎系統處理我們想要 達成目標的重大決定;但我們在實現這些目標時,多數決定都是靠反射思維處理。人類有通 往自動化歷程系統的捷徑,才不會呆站在草原上,結果還在思考威脅聲響的來源時就被獅子 咬死了。這些捷徑讓人類得以存活,而且經常協助我們做日常生活中成千上萬的決定。
  • 賽局理論是研究多數決策的基礎。而西洋棋雖然涉及複雜的戰術策略,卻不是良好的生活決策模型,因為生活的多數決策都 包含了隱藏訊息,而且深受運氣影響,因此就衍生出下棋時不會遇到的挑戰:得找出決策相對的貢獻度,並看出運氣對結果的影響。
  • 每個人都不想說「我不知道」或「我不確定」,認為這種表達含糊不清且毫無益處,甚至刻意迴避。然而,常說「我不確定」其實是成為更好決策者至關重要的一步。我們必須習慣「不知道」。 在事先考慮各種結果的發生機率,並以此做出決定後,萬一某件事出乎意料,並不表示我們犯了錯,那只是表示在一系列可能發生的事件中,某件事確實發生了。
  • 不妨試試你能多快改變自己對「錯誤」的定義。一旦這樣思考,便不會因為看到(不如意的)結果就妄下論斷,或是說出「我就知道」或「早知道……就好了」之類的話。你將能做出更好的決策,並且善待自己。
  • 此外,無論何時我們選擇某個方案(換新工作或搬到德斯莫恩一個月),都會自動拒絕通往別種未來的其他選項,而那些局面可能比目前選擇的道路更好或更糟。放棄任何選項,都得付出潛在的機會成本。
  • 多數下注都是與未來的自我對賭,下注是信念的具體展現。所謂「求真」,就是無論真相是否符合目前的信念,仍渴望獲知真相。然而,求真與人類處理資訊的方式扞格不入。我們可能認為自己心胸開闊、思想開明,能夠根據新訊息調整信念,但研究結論證明人並非如此。我們不會改變自己的信念來契合新訊息,反而會改變對訊息的詮釋方式,好迎合本身的信念。
  • 整體而言,若想改善決策,應該承認決策是基於信念來下注、習慣不確定性,以及重新定義是非對錯。然而,我現在一股腦兒將這些觀念灌輸給各位,並不期望大家立刻知道該如何善用這些觀念。畢竟我們的思考模式非常頑固,光是知道問題所在還不夠,還要知道正確的方法,才能克服那些不斷阻礙我們的非理性特質。到目前為止,我所做的是先確定目標; 既然我們已開始朝正確的方向前進,下注的思維「應該」是比較能達成目標的工具。
  • 人可以從經驗中學習,但顯然只有某些人能汲取經驗。一個人若能從經驗中學習,便能改善和進步,並且(靠點運氣)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或領袖。我一直遇到了不起的撲克玩家,並因為採納他們的學習習慣而獲益良多。人人都能靠著參照實際策略而受益,變成更好的決 策者。運用下注的思維,便能辦到這點。
  • 然而在解決問題前,必須先了解問題。到底有哪些障礙,讓人難以從經驗中學習?顯然每個人都想實現自己的長期目標,因此就必須知道每件事的結果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所以,究竟是什麼不斷阻礙著我們呢? 運用結果檢驗自己的信念和賭注。
  • 自利偏差:成功歸於自己,失敗歸咎運氣。「自利偏差」(self-serving bias)是描述這種歸因結果模式的術語。心理學家弗里茨.海德(Fritz Heider)率先研究人如何將自身的行為結果歸因於運氣或技巧。他指出,人會像科學家一樣研究自己的結果,但像是個「天真的科學家」,找出事發原因之後,會尋找合理的理由,而這個理由得符合人自己的願望。海德說:「這理由通常會討好我們,從有利的角度看待我們,而且如此歸因之後會增加效力。」
  • 別為了一時自我感覺良好,犧牲了長期目標。我們的習慣會在由三個部分組成的神經迴路中運作:提示(cue)、常規(routine)和獎勵(reward)。以吃餅乾為例:提示是「飢餓感」,常規是「翻箱倒櫃找餅乾」,獎勵是「血糖升高」。那麼在打撲克時,提示可能是「贏得一手牌」,常規是「攬功」,獎勵就是「提升自我」。
  • 我們需要改變思維,制訂計畫來培養更有成效的心智習慣,首先得審慎思維,需要有先見之明並切實去踐行。如果能夠堅持到底,就會習慣成自然,翻轉我們反射性的思維。要如此轉變思維,就得知道將結果歸到運氣面或技能面時,很可能會喪失某些東西,因為我們做出歸因決定時就會冒很大的風險。下注的思維是很明智的方式,可由此養成習慣以達成我們的長期目標。
  • 第一步是「確定想要重塑的思維習慣,以及該如何重塑它」。這一步很困難,需要耗費時間與精力,沿途還得處理許多失誤。第二步是知道「如果我們並不孤單,做出這些改變會更容易」。尋求幫助非常關鍵,可以讓人更快、更踏實地做出改變,同時強化與訓練我們求真的新常規。
  • 歸納這些專家對團體互動的建議後,可以提出求真綱領的良好藍圖:
    • 注重準確性(多於驗證),包括鼓勵團體中有益的求真、客觀和開放態度。
    • 成員事先必須知道要當責。所謂當責,就是願意或認為有義務向別人解釋自己的行為或信念。
    • 敞開心胸接納各種觀念。
  • 根據這幾項原則來制訂的協議內容,會讓成員彼此產生聯繫並感受共同的命運,使團體能夠提出合理的推論。
  • 當一個人運用下注的思維,便會詢問一連串的問題來檢視自己的信念是否正確。例如:
    • 為什麼我的信念可能不正確?
    • 有哪些證據可以支持我的信念?
    • 有些理念與我的信念類似。是否有類似領域讓我檢視那些理念是否為真? .我在形成信念時,可能錯過或低估哪些訊息來源? .為什麼別人會抱持不同的信念?他們有哪些支持證據?為什麼他們可能是
    • 對的,而我可能是錯的?
    • 有哪些觀點可以解釋事情為何會變成那樣?
  • 讓你客觀又能獲利的規範代表了:
    • 共享主義(Communism),資料屬於團體。
    • 普遍主義(Universalism),無論聲明和證據來自何處,對它們採取統一標準。
    • 公正無私(Disinterestedness),慎防可能影響團體評估的潛在衝突。
    • 組織性懷疑論(Organized Skepticism),成員相互討論,鼓勵參與和異議。
  • 簡言之,當團體成員不知道利益為何時,就不太可能屈從思想上的利益衝突。經常發現,即使二人對某問題的立場相差甚遠,在彼此辯論或詳細解釋對方立場後,他們的看法會朝中間靠攏。進行這類交流比起單方面聆聽他人觀點,更能了解與欣賞不同的看法。這樣做最後也會讓人更了解自己的立場。
  • 四種與人一起求真的方式:
    1. 表達不確定性。
    2. 從贊同之處來引導。
    3. 要求大家暫時同意(做出臨時協議)一起去求真。
    4. 放眼未來。
  • 時間折價:人們偏愛現在的自我,並犧牲未來的自我。一旦將未來的我們納入決策中,便會開始考慮當下的決策會對未來產生何種後果。人思考過去或未來並運用審慎思維時,並非能夠完全理性。然而若能跳脫當下,去觸及過去和未來的自己,就比較能做出契合長期目標的選擇。
  • 問題不在於遺憾是不是無法發揮成效的情感。遺憾發生在事實之後,而不是在事實之前,就如尼采所說,遺憾並無法改變已發生的事,只是悔恨無法掌控的事。但如果讓遺憾發生在做決定之前而非之後,就可能會讓人調整將會造成壞結果的選擇,然後可以從梭羅的觀點去利用遺憾的力量,藉此落實有價值的目標。
  • 美國哲學家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卻讚揚遺憾的力量:「充分利用你的遺憾。永遠不要扼殺你的悲傷,要照顧和珍惜它,直到它產生獨立且不可或缺的益處。人深感遺憾,便能重新來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趙胤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