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嚮筆記224《搜尋你內心的關鍵字》

搜尋你內心的關鍵字立體書封.jpg

  • 譯者: 謝儀霏
  • 繪者: 吳榮平
  • 出版社:平安文化 新功能介紹
  • 出版日期:2013/05/27

 

每週一曲:風箏(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MqvtUt6SPw)

 

最近忙一段落,新書也出版了,工作也逐漸上軌道,但怎麼會覺得自己內心攪動,就讓自己打坐。再從書桌上把這本《搜尋你內心的關鍵字》翻出來仔細閱讀,這本書對我來說很特別,禪修過往常常被認為是玄學,不是科學能夠證明的,但從量子物理的書籍探究,發現到我們在大自然中能夠證明存在的事物也才4%,也就是依然高達96%的事物目前仍無法用科學證明。禪修對人的影響是顯著的,只是如何科學化證明並且通盤量化普及化,一直有所爭議。

 

《搜尋你內心的關鍵字》有了很好的切入點!作者陳一鳴先生是Google員工,工程師背景,凡事講求科學論證。《搜尋你內心的關鍵字》也是Google內部最熱門的自我成長課程之一,如果連科學腦的工程師都能提出證據來佐證,我又何必抗拒認為不存在,這幾年很多事情很臣服,盡量告訴自己不要先判斷,先體驗後判斷,也因此增加了很多機會與可能性。提升自己的心性,改變自己的思維運作模式,如同《心態致勝》提到的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把慈心用在日常,喜樂也會由心頭浮現滿溢。真摯推薦《搜尋你內心的關鍵字》!

 

以下是我讀本書有感的重點摘要:

  • 搜尋內在自我的歷程分成三個階段進行:
    • 專注力訓練
    • 擁有自知之明與自主性
    • 培養有用的心理習慣
  • EQ的定義:EQ是一種能力,能監測自身和他人感覺及情緒,並能清楚辨析,進而使用該訊息來引導自身的思想與行動。
  • EQ的五個範疇:
    • 自我認知:瞭解自身的內在狀態/偏好/才能及直覺。
    • 自我調節:管理自己的內部狀態/衝動與應變對策。
    • 自我激勵:引導或促進自己達成目標的情緒傾向。
    • 同理心:深入瞭解他人的感覺/需求與掛念的事。
    • 社交技巧:精通人際關係,能引導他人的情緒反應。
  • 大腦可塑性有一重大意義:我們可以藉由訓練,刻意改造大腦。
  • 要培養EQ,方法是從靜觀開始。用靜觀來訓練專注力的品質,達到高度清晰與穩定的心態。皆折,將能量滿載的專注力導向情緒的生理層面,進而能以高清晰度與解析度來體察情緒。有能力可以非常清楚/透徹地體察情緒感受,就是為EQ打基礎。
  • 禪修時,我們通常會被聲響/思緒或身體感覺給打斷,可以用以下四步驟計畫來對付這些干擾:
  1. 承認
  2. 不批判/不回應,單純感受
  3. 非回應不可的話,繼續保持靜觀
  4. 放下它
  • 有能力自動將渙散的注意力一次又一次地收回來,是判斷力/品格和意志力的根源。沒有這種能力,就不是自己的主人。能夠提高這種能力的教育,就是最卓越的教育。--William James
  • 到底要如何持續練習,以達到停不下來/自立自強的階段?以下是三點建議:
  1. 找個伴
  2. 不要盡全力
  3. 一日一呼吸
  • 你越是別無所求,就越擅長於禪修和入睡。所以禪修導師都告訴學生對自己的修煉不要帶一絲期望,因為執著於結果,對無欲無求的心靈是種干擾。禪修之前懷抱期望,但禪修之中不帶期望!
  • 自我認知是提升EQ的關鍵。而三種情緒能力,都屬於自我認知的範疇。
  1. 情緒覺察:認清自己的情緒及其帶來的影響
  2. 正確的自我評價:了解自己的強項和極限
  3. 自信:對自我價值與能力的強烈意識
  • 正確的自我評價來自於透澈的情緒覺察。要強化情緒覺察,必須仔細研究自己的情緒經驗。就像訓練師研究一匹馬,在不同情況下仔細觀察牠,就越能了解牠的性情和行為,我們也越有技巧地駕馭牠。有了這樣的清晰度,就有了空間,讓我們能用第三者的客觀角度來審視自己的情緒生活。換句話說,我們變客觀了,開始能清楚/客觀睇體察每一個情緒經驗,還原其樣貌。這是創造出正確自我評價條件的清楚訊號。
  • 我的情緒不等於我:隨著自我認知越深,我們終於體會到一個關鍵性的領悟:我們不等於自己的情緒。有了足夠的靜觀練習,你最終會發現一個微小但重要的轉變—你會開始覺得情緒只是你的感受,而非你的本質。情緒從存在本質轉變為經驗,靜觀練習更充分之後,可能還有另一微小但重要的轉變—你可能開始把情緒視為單純的生理現象。情緒只是我們在身體上的經驗,所以從「我憤怒」轉而為「我在身體上感受到怒意」!這個微小的轉變相當重要,因為代表了我們有可能成為情緒的主人。
  • 從無奈到有所選擇:如果我們有能力將「不得不」轉成「想不想」,那這些特質(自我控制/可信賴/認真盡責/順應/創新)對我們來說就不是難事,想要就可以化為行動。
  • 自我調節不是逃避或壓抑情緒。感受傳達了珍貴的訊息,所以如果你否定或壓抑感受,就等於失去了訊息。達賴喇嘛:我們無法組織不健康的念頭或情緒升起,但我們有能力放下它/讓他消逝,而訓練有素的心靈,能在情緒升起的當下就讓它消逝。
  • 放得下,才有新領悟:禪修中最重要/足以改變人生的領悟之一,就是痛和受苦兩者在本質上並不同,而且不一定接連而來。這個證悟的源頭,就是能做到放下。當心靈無所罣礙,即使是偏好都能夠放下時,至道一點都不難了。關鍵在於放下兩件事:執著與厭惡。執著是心靈拼命地抓牢某事物,不願意放手。厭惡是心靈拼命地規避某事物,不願意接觸。這兩個特質為一體兩面,執著和厭惡和起來佔了我們經歷苦難的絕大部份。
  • 處理痛苦情緒有四大原則:
  1. 能夠意識到當下自己無痛無苦
  2. 不用因為有負面情緒而懊惱
  3. 不要餵養怪獸
  4. 每個念頭都以慈悲和幽默開始
  • 快樂的三種類型:享樂/熱情/使命感
  1. 享樂:這類型的快樂,永遠都在追求下一波高潮,屬於搖滾巨星型的快樂,因為除非你過著搖滾巨星的生活,否則很難保持。
  2. 熱情:也就是所謂的心流經驗,頂尖的表現和高度的專注力合而為一,時光飛快流逝。
  3. 使命感:超越自身更偉大的目標,對自己來說意義重大。
  • 自我激勵的簡易三步驟:
  1. 樂在工作:讓工作和價值關與使命感結盟
  2. 展望未來:看見我們渴望的未來
  3. 挫折復原力:有能力克服一路上的障礙
  • 工作/價值觀/使命感連線結盟,必得建立在自我瞭解之上。深入解自己之後,你開始明白自己的核心價值/使命感以及事情對自己的輕重。你明白對自己而言,何者事關重大,何者意義非凡。清楚了之後,你知道工作上何事讓自己快樂,也知道怎麼樣最能帶給世界貢獻。你也會知道自己想營造什麼樣的工作環境。當機會來叩門時,你就能夠在提供你自主性/掌握度何使命感的方式下工作,如此一來,你的工作就能成為快樂的來源。
  • 成功和失敗和所有情緒經驗一樣,最能顯現在身體上,所以,處理情緒的起點就是身體。身體經歷這些情緒時,我們要保持自在,或套用明就仁波切的話:與情緒為友。我們要放下所有升起的眷戀與厭惡。當我們能夠接納情緒,也能放下眷戀及厭惡,對於成功/失敗,我們在情緒上能保持復原力。
  • 如何增加同理心?同理心隨著善意增加。善意是同理心的引擎,啟動你付出關懷,讓你更善解人意,別人對你亦然。你給別人越多善意,就越能同理他們。如果你我有相似之處,我對你感同身受。
  • 培養你想要的心理習慣:如果你經常去想/去思考一些事物的話,你的內心會傾向那些事物。換句話說,我們心裡常常想什麼,就會成為那個模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趙胤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