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嚮筆記215《跟陷阱說再見》

未命名.png

  • 譯者: 穆思婕
  • 出版社:天下雜誌
  • 出版日期:2018/03/07
  • 語言:繁體中文

 

每週一曲:陷阱(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iEQ6DCigxI)

 

周遭朋友多已成家立業,也在各自領域扮演中堅份子,只是碰面時聊的內容已經不是太多過往,也會聊到目前遇到的狀態與難題。後來當聊到影響自己很深的一本書時,發覺一個有趣的事情,不少朋友都會提到一本經典《與成功有約》,這是史蒂芬。柯維先生的大作,當遇到朋友能夠談到其中一段,都會覺得遇到知音的感覺。

只是我們也都發現,能夠往上走多虧了這本書,但是某程度也有感覺被卡住了,因為身上的身份多了很多,時間有限,但是承擔的事物也需要更多時間完成,時間資源的不足,某程度也切割限制了發展極限,以及希望面面俱到所有的照顧也使我們疲於奔命,甚至做到累死卻沒半點感激之意,多少會在內心感到氣餒與喪志。有時苦笑著,我是否踏上了什麼陷阱當中呢?只是過程中並非坐以待斃,而是透過不同嘗試,希望能夠有所改變,突破困境。雖然生理上已逐漸奔向中年,但心態上依然是個熱血少年。而《跟陷阱說再見》讓我看到了苦尋許久的突破可能性。

翻開書中的第一頁,就看到一句敲叩到我內心的話語:「你無法回到過去改變已經發生的事,但你可以改變前進的方向。」改變方向已是個突破,只是遇到波動可能會造成一些不便,陷入一些陷阱當中而奔波勞碌,這往往會使我們的突破歸零。因此,學習理解各種陷阱,變成是一種必然,就像真正的陷阱學家會了解如何發覺陷阱、如何避免;也會了解萬一真的避不開時又該如何脫逃。

對我而言,《跟陷阱說再見》與《與成功有約》很像傳統道家陰陽的概念,兩本書需要一起搭配來讀才是完整的。怎麼說呢?以下是我的觀點:《與成功有約》是正向寫法,書中說明展示成功人士的七習慣,做好七習慣就能脫穎而出,這屬陽的一面。而《跟陷阱說再見》則是反向寫法,避開這七大陷阱,人生就會少煩惱很多,這歸陰的一方。我們人生何常不是如此?當自己困住時,不要鑽太多牛角尖,而是思考陰陽層面,不要落入情緒太久。如非我們任由過去的事決定未來,否則未來不會被過去所決定。如果連英國知名物理學家霍金先生罹患漸凍人病症都能選擇接納過去並展開新人生,我們好手好腳又何必自怨自艾。請記得,每個時刻我們都有選擇的權利。重磅推薦《跟陷阱說再見》,讀完並實踐,拿回屬於你的人生選擇權利!

 

以下是我讀本書有感的重點摘要:   

  • 陷阱學家和經驗老到的西洋棋大師一樣,都會提前想到好幾步棋之後。有智慧的人知道要跳脫窠臼思考,學著為自己著想,不要只是逆來順受,不停面對危機,一波才平,沒多久一波又起。我們需要學會的,是聰明地找方向,才不會在人生狂濤襲來時束手無策。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寫手,我們應該要能掌握自身命運的走向。
  • 想鼓勵別人嘗試改變,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先做出改變!重點不是妥協,而是打造共同的願景,一起寫故事。兩人是為了什麼而攜手打拚?你們會一起分享哪些美好的事物,創造哪些回憶?
  • 人為了賺更多錢,幾乎什麼都願意做,卻忘了做最該做的那件事,也就是花錢應該要自制與自律。多數人執著於做到每一件事,他們按照待辦清單執行,事情永遠做不完。他們不斷在原地奔跑,永遠處在開機狀態,以至於從來不去分辨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在現實生活中,贏得我們大部分注意力的,反而都是瑣事。雖然列出每日或每週帶拜清單很重要,但是列出不辦清單也同等重要。只有說不,才能專心做大事。
  • 如果延後或逃避人生中應該做出的改變,就會沒有進步,原地踏步,陷在困境動彈不得。因為抗拒改變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人只有在痛苦超過其容忍限度,或墜落谷底的時候才會改變。而想要避免就要在事情失去控制之前傾聽自己的良心,並修正方向。良心可以教你分辨對錯,他是你心底的小小聲音,總是試圖引導你遠離危險與災厄。因為只有良心的力量而非環境的逼迫,才是鼓舞我們的動力。
  • 犯錯時,人本能的反應就是掩蓋,如果能隱藏過錯不讓人知道,就能成功維持某種形象。但這種方法有個問題,如果隱瞞錯誤,就無法從錯誤中學習。再者,要隱瞞也要費一番功夫。同樣是要花力氣,不如把它用在反省與洞察上,反而能帶人走回正確道路上。錯誤就只是個過程,犯錯不會讓你落入失敗,但是否認與怨懟才會。你不能抱著你的老故事不放,除非先改變你頭腦裡的敘事方法,否則你的行為將無法跟著改變。
  • 如果把工作看作不過是謀生的手段,告訴自己這工作只是騎驢找馬暫時先做做,就會產生離心(Disengagement)的狀況。老派一點的做法建議會是我們應該專注在我們喜歡的事情上,然後一切就會跟著水到渠成。但這方法的問題在於它只顧到整個人生中的一個層面而已,就是我們熱衷的喜好,對於如何善加運用我們的能力卻建議不足。避免這困境要嘗試回答以下四個問題:
    • 薪水好嗎?(財務)
    • 我的想法是否受重視或能發揮創意?(思想)
    • 我是否對這份工作熱情投入?(熱情)
    • 我是否有使命感並有所貢獻?(意義)
  • 關於擁有:人生能帶得走的,只有你的感情關係與你的體驗經歷,其他的都不會跟著你到最後。有用的東西,留下來沒什麼不對。但我們一輩子過下來,往往累積了過多要花心思的東西,這才是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趙胤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