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嚮筆記213《你到底是誰?:解開不可思議的人格謎團

698360.jpg

  • 譯者: 王素蓮
  • 出版社:天下雜誌
  • 出版日期:2018/02/27
  • 語言:繁體中文

 

每週一曲:找自己(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xZede32V6c)

 

猶記得在大學時期曾到哲學系修課,Dolphi神殿上的十字箴言至今印象深刻:「認識你自己,凡事勿過度」。是的,認識我自己,會想為什麼我是這個樣子?我從何而來?這一直是個大哉問,卻也是後來在心理系學到最多的一件事!我們從很多個人層面學習瞭解自己,透過測評瞭解在社群群體當中的位置,這測評不是一種絕對,而是讓自己多瞭解自身的方式之一。

而《你到底是誰?:解開不可思議的人格謎團》是天下雜誌出版的TED叢書之一,而本書作者布萊恩。李托(Brian R. Little)教授是人格與動機心理學領域的知名學者,教授突破傳統框架,融合生物因素與社會因素並從五大特質(經驗開放性、嚴謹自律性、外向性、親和性、神經質)當作一個了解自己的切入點,之後藉由這五種特質的方式(文中有簡單測驗可以嘗試)如何跟深層且獨特的自己連結,進而達到個人認定的幸福,這是非常清楚易懂的脈絡。

先有覺察認識,才能知道如何調整,之後透過行動與後續檢討,進而使自己與目標的距離逐漸縮短,正式「KnowàDoàBe」的精髓。同時我很建議先從Youtube上面欣賞布萊恩。李托博士的TED演講(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YvXk_bqlBk),教授幽默風趣,會發覺人格與動機心理學其實很生活化,能夠讓您閱讀此書更加有滋味。誠摯推薦《你到底是誰?:解開不可思議的人格謎團》!

以下是我讀本書有感的重點摘要:

  • 塑造我們生命的生物因素與社會因素之間,存在著極其重要的關聯。思考你的人格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依據你所擁有的人格屬性來看。第二種是根據你正在做的事來看。比其單獨研究我們所擁有的,更能為我們提供反映生命時,一種不同於過往的觀點以及更關廣的視野。自我監控並非像生物基因特質是固定的,而向自由特質是可以變動的。你是在有助於追求個人計畫時才會予以運用自我監控的傾向。
  • 最幸福地區的共通點都是相對和平而繁榮的國家,而且關鍵是容許人民擁有追求個人慾望的充分自由,並提供發生問題時所需的社會救濟與醫療援助支持系統。幸福進行是是一個過程,透過持續追求核心的個人計畫,我們可以創造幸福圓滿的人生。而決心行動可以帶來改變。
  • 尋求真誠在某種程度上被誤導了,事實上,並沒有唯一真實的你。事實上,你可能擁有多面向的自我本色。它只是表示,成為一個真誠的人,可能是指不同時間的不同事情,而你到底是誰,可能視情境而有所不同。
  • 個人計畫是生活背景中所延伸一連串個人顯著的行動組合。而找到恢復空間,預防過勞:一個對的空間,是與你基本的/原始的人格彼此協調的環境。而了解恢復空間如何運作相當重要,因為當我們違背性格而行動,我們的環境可能會讓我們又有機會回到天性狀態。
  • 三種基本方式回應真實自我的問題:
    • 生物基因的自我本色:順應天性
    • 社會成因的自我本色:履行責任
    • 獨特的自我本色:深度的你
  • 所有的個人計畫都很重要,但並非所有的個人計畫同等重要。著重在核心計畫,不妨問你自己這個問題:如果這個計畫成功或失敗,會對你的其他計畫造成什麼影響?如何核心計劃成功,其他一切對你來說也都順心如意。但若不成功,你的整個世界可能瞬間崩塌。再來就是,你是否願意改變或是放棄它們。當你的核心計畫遇到挑戰,你通常會以驚人的決心抗拒改變。
  • 在我們的生命中若沒有這類核心計畫,我們可能會陷入困惑,不知究竟是否值得繼續走下去。所幸,即使當我們最珍視的計畫脫離軌道或遭到拆毀,我們仍有能力以嶄新的計畫與承諾,重建我們的生命,再次張開雙臂迎接新的一天。
  • 將計劃公諸於世:許下承諾有兩面,分別是內在面與外在面。承諾內在面:我們可以投入一個行動過程,這會引導我們把它擺在優先序位,並對其投注一個更深切的意義感。承諾外在面:當我們許諾進行一項計畫,而他人也知情,就大有可能成功。
  • 我們的個人建構,即我們觀看世界所配戴的概念式濾鏡,提供了一種整理人生的方式。簡言之,我們詮釋個人計畫的方式,對於計劃是否能永續具有重大的影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趙胤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