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將才基因> 杜書伍 著 天下雜誌出版
打造將才基因   
導讀心得:
杜書伍先生是胤丞佩服的企業家,而這本書很適合要在工作中提昇自我/尋求突破的人閱讀,像是豆芽現象,公車理論都淺顯易懂。不同階段的關卡如何突破,本書後半段有詳細說明,很棒的觀念突破與調整。推薦!
 
胤丞閱讀後整理出六個重點跟大家分享:
滑動2   

1.   職場的基本態度與信念
   甲、領導,就是用觀念領導。而觀念普及,是組織躍升的動能。如何正確,自我養成將才實力。
   乙、豆芽現象:個人與組織為了因應外界環境,追求短期績效而忽略實質內涵的現象。表面上看來學了很多,其實都只學到該行業的常識,真正要用時便不堪一擊。在講求扎實/漸進的原則下,並不是要抹煞進度,而是兩者要能拿捏得宜,維持一個成長而不紛亂的成長步調。
   丙、人兩腳,錢四腳:既然錢跑得比人快,人追錢很難,但錢追人豈不是容易得多?因此讓錢主動來追人的方法,就是努力不懈地提昇自己的能力。一個人如果把很多時間都耗費在金錢的追逐上,則投注在提昇自我經驗/能力方面的時間也就相對少,自然能力提昇的速度就比別人慢,那才是真正的人財兩失
   丁、年輕人的資產與負債:只要自己還年輕,時間就永遠站在自己這一邊,但年輕的另一面,卻是缺乏經驗。年輕人要做出正確的決定:我應該趁著年輕的時候,花同樣的時間累積比別人更多的工作經驗,而經驗要累積得快,除了比別人更努力工作之外,似乎找不到其他的方法。經驗累積需要時間,而時間流動速度卻又無法加快,因此大部分的人都將經驗得問題丟給時間去解決,認為隨著時間流動,經驗自然增加。善用自己年輕的本錢,投入更多的心力在工作上,便能突破時間的限制,更快速地累積經驗,在同儕得競爭當中,脫穎而出的機會也大幅增加。
   戊、公車理論:
                    i.            機會是所有人的公車,不會為了獨獨等你一個停下來。
                   ii.            培養實力,等待機會是最基本的贏家法則,不能因為還沒看到機會,就磨蹭度日。因此在前往車站的途中,就必須自始至終全速前進,而不是眼見公車沒到,就逕自踱方步,因為車子比人快,當你發現公車駛來,想要追趕,已經慢了一步。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越專業化的東西/越有價值的能力,學成的困難度越高,必須投入的時間也越長。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現在所面臨到的問題(憂愁),是肇因於以前沒有深思熟慮的作為。凡事必自做自受,這是人人都要有的重要認知。要去深刻體悟這些事務之間的因果關係。而在深思熟慮的同時,也要提醒自己不能過於自負,反而要戒慎恐懼,隨時具有危機感。具備危機感並不代表要保守/退卻,而是要具有企圖心。
                  iii.            簡單就是美:是人在使用產品,而不是產品在操弄人。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陷入這樣的盲點:一味地想把產品設計得更加新奇,更加與眾不同,並且盡一切可能地把所有創意與想像力時現在新開發的產品上。結果,把產品導向與人們生活習性相反的方向。因此要在不改變使用者既有習慣的情況下,去感受到產品設計上的方便與使用樂趣。

滑動3  

                 iv.            職涯工作的認知與突破:
                       1.      職位的提升或能力的增長並非與時間成直線關係,而是呈現S型曲線。也就是說要通盤掌握與貫通,其能力才得以明顯升級。如果對於工作容僅僅止於熟練的程度而不能精通,則工作稍遇變化,往往就不知所措,自然不足以擔任主管,這是一般人在第一階段最難突破的瓶頸。輔導同仁並非只是告訴他一件事該如何做,而是要告訴他本身該去除的障礙為何。
                       2.      組織當中除了有萬年科員之外,還會有中年危機,便是不能認知此項特點(越往高層,水平階段持續的時間越長)所導致的。人的成熟並非僅是知識的獲取,還包括了心智成熟與人生經驗的累積,而這些都需要足夠的時間。而如何顧慎物思考以掌握各種現象的根源與共通性,是能否突破的關鍵。
                       3.      人的思維與決策往往會產生偏離的情形,原因大多出在私心參雜其間。
                       4.      憑藉工作內的經驗以有所不足,而必須運用到異業知識。

 

2.   能力的正確認知
   甲、過度依賴優勢,讓人疏忽能力培養:當優勢一再地助人成事,人會不自覺滋生事情沒什麼困難”/”只要這招萬事OK”的錯覺,甚至會誤認為自己很行。要記得,優勢不是能力,優勢只是單點突破,頂多是起步時的有利籌碼。長期倚賴優勢者,也因為為經歷過困難掙扎歷程,學不到建構能力的方法。因此,切莫被表象的優勢所誤導。遇到某些優勢明顯的部屬,應該特別警覺去注意其內在的實力,才能正確的識人。
   乙、資訊過多,讓人膚淺:多數人光是接收新資訊就應接不暇,遑論對每個資訊有充裕的時間消化吸收。因此個人應該主動建立一套吸收資訊的模式與習慣,才不致於陷入適得其反的窘境。
                    i.            界定資訊的優先順序(核心資訊/輔助資訊/其他資訊)
   丙、聰明人,容易不務實:聰明人的優勢主要來自於邏輯推理能力高人一等,然而邏輯推理(靜態的)與實務運作(動態的)間卻有很大的鴻溝。邏輯上可行的事物,若再加上人與環境的變動因素,就會變成非常複雜,難度大為增加。因此想要務實的聰明人,要建立一個提醒機制:當學習新事物時,一旦出現我懂了的念頭,就將其視為一個警訊,提醒自己,應該沒有那麼容易,實踐上可能還不夠。進而刻意延長食物歷練時間兩三倍,去體會真正長期涉獵食物後的扎實感,改善不自覺偏重邏輯推理的習慣。
   丁、老鳥,也會墜機:人往往會因為熟悉,產生自信,反過來產生輕忽。因此,對於新進新轉任工作的這兩類資深新人,都要意識到,工作調任時出現這個因熟悉而輕忽的盲點,所以必須刻意培養自己做新舊差異比較的習慣。
   戊、知識與常識:能夠運作的公司都與有該行業內的常識,但只有少數公司擁有獨具的知識,於是產生競爭力的差異。在某一向專業裡頭,幾乎有80%都屬於常識,只有最後的20%,才是真正的知識。資訊工具發達,使得知識演變成常識的速度加快,少數人寡佔某項知識的時間隨之縮短。一旦無法融入好的團體,甚至脫離好的團體,吸收新知的機會相對減低,很容易喪失優勢。
   己、能力的內涵:
                    i.            專業知識
                   ii.            執行能力:執行事物必然牽涉到,所以對於人的行為模式和心理特質的認知也很重要。沒有辦法執行落實以得到最後結果的話,絲毫沒有價值可言。
                  iii.            學習能力(學習/反省檢討的能力):學習能力就是學習的方法與技巧,而非學習的內容。則是專業知識/執行能力兩方面能否精進的關鍵所在,可謂個人能力的基礎源頭。
   庚、能力培養的五等級:美一次等級的提升,都有更多不同的條件必須具備,而非隨著時間的進展就能自然地升級:而且越往高的等級,其升級所需的學習過程也越為漫長。
                    i.            不會
                   ii.           
                  iii.           
                  iv.            精:對於所從事的工作能夠有深度的了解。一個人唯有具備獨立思考的習慣,並且習慣性運用系統性思考結構性分析,才有可能對於事物產生徹底而深度的了解。系統性思考就是面對一項事物時,能先掌握整體,再進入分析組成部件以及其關連性。由於系統表達的背後,必然是一個先思考整體/再思考部件的思考習慣,而聽者順著表達的順序,接收時也會先接收到整體/再接收到部件(先見林後見樹)。
                   v.            通:比較分析不同類型之間的差異,加以去異求同。

滑動1  
   辛、學習新事物的三種方法:三種方法運用的熟練度與火侯,就決定了能力的高度。
                    i.            拆解法(Top-Down
                   ii.            併整法(Bottom-Up
                  iii.            拆解法(Top-Down)與併整法(Bottom-Up)混合使用
   壬、人應該是隨時開著學習的天線,培養出這樣的習慣後,自然而然看到東西就有反應,就會學到很多東西,這是第一個要培養的習慣。而訓練轉換模擬,就會擴大學習效果(習慣不只是看東西的表象,而是看東西的本質)。先有主題再找知識,忌諱本末倒置:主體應該是問題,而並非所學到的知識。倘若陷入學到知識就要去用,但找不到主題,就會變成本末倒置。事實上,管理就像是配套,柴米油鹽醬醋茶都要放在一起,而且要放在一起不能衝突
   癸、連結閱讀才能學以致用,整合閱讀(一次讀多篇文章)才能提昇整合能力。而整合閱讀的步驟:
                    i.            提列重點,歸納分類
                   ii.            找出矛盾,充分釐清
                  iii.            找出各分類的概括名詞
                 iv.            理順邏輯

 

3.   制度是Know-how還是束縛?
   甲、習慣用制度來搪塞回答是無能者的藉口:這反映出這類人不求甚解的任事態度,凡事不去推敲背後的緣由,只會背制度,而不是理解制度。演變成不是制度僵硬,而是人僵硬:組織中若是普遍存在這種現象,很容易造成組織氣候的惡化(官僚)!
   乙、要理解才去做,但無法理解也要去做(先接受,再判斷):理解能力跟個人閱歷多寡與悟性高低有關。廣義的要理解才去做,應該是要理解才去做,但無法理解也要去做
   丙、一項好的工具,其應用的重點併不在於多用,而是要善用
   丁、懶而美的文明:用勤勞來克服所有事情的進度,就很可能在坐視的章法上,原地踏步,忽略了思考在方法或流程上尋求改善的空間。當你持續感覺自己很忙的時候,也是改善效率的徵兆,不要用勤快來逆來順受。注意到細微的事情,提昇效率,就是保持競爭優勢的重要關鍵。

 

4.   將才的條件
   甲、認為自己不是主管,便不需學習管理/重視管理,確實是一大誤解。
   乙、要把工作/生活當中的各種事務/各種人際關係處理好,就必須要運用管理的思維,採用正確的管理方式。管理的知識與經驗,可以從工作當中學習/累積而來。正確的成本概念應該是:比較公司自己做所需投注的人力/物力成本,以及採購外包所需支付的費用之間,何者比較划算。

 

5.   主管格局的自我培養:要有大格局/成大將之才,並非一蹴可及,必須從基層開始就要有正確的觀念與思維。
   甲、客觀與無私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條件。平衡的思維代表不偏廢任何一個面相,而能夠平衡地看待各種事物。看的面要廣之外,還要看得遠。要培養自己成為大將之才,必須要面對問題,不畏困難存在,進而苦思解決問題的方案。

 

6.   善用旁人提醒,減少個人盲點:
   甲、建立外在(旁人)的提醒機制,次減少個人盲點非常重要且唯一的方法。
   乙、從中學到進入職場的漫長時間,人以逐漸不習慣外人的提醒。因此,若在別人提醒時能以微笑或怎麼沒想到的態度面對,並持續注意一段時間,恢復被提醒的習慣。而要啟動個人提醒機制,根源都在於要先有人不可能完美的認知,當他人指正,心態上預留可能沒想到的空間。
   丙、觀念改變是突破現狀的關鍵:真正會造成重大影響的改變,往往是無形的。它代表一種知識/觀念上的改變,而這種改變從表面上是不容易察覺的。經營上的觀念轉變,會影響一家公司的發展空間。而個人看待主管態度的不同,則關係到個人的工作績效與自我成長。
   丁、一味地掩蓋本身的缺點,不讓主管看清楚問題所在,反而使得自己失去獲得幫助的機會,進而影響工作績效。若能在觀念上略作改變,把主管視為自己工作/成長上的顧問,則將對本身的工作與成長帶來相當大的幫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趙胤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