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的兩難> Clayton M. Christensen 吳凱琳 商周出版
創新的兩難   
導讀心得:
    這本創新的兩難在我的書櫃上已經八年,那時的我還在念大學,對於很多企管書籍非常著迷,但我閱讀了卻著實看不懂這本書在表達什麼,更不知為何此書被稱為經典(果然有些書年紀太小不要亂看~大誤)。工作後,如何在創新與傳統之間找到平衡點,依舊是每天形影不離的挑戰。現在我告訴自己要記得:創新要能自在否定過去,卻也要本質上或概念上延續傳統與傳承。慎之!共勉之!

 

胤丞閱讀後整理出七個重點跟大家分享:

 

1.     創新的兩難:盲目遵從優秀經理人必須回應客戶需求的鐵律,有時是一項致命錯誤。專注在客戶需求,但是很多時候是客戶不知道自己需求,憑藉的是感覺,而非實際數據(去年的SONYSHARP危機都是一樣的狀況)。


2.     績優企業的經營原則:所有投資與科技都集中在開發現有重要客戶最需要,可能創造最大利潤的產品上,但這樣的經營法則卻會削弱企業的競爭力(優勢過頭=劣勢,物極必反)。

3.     要從硬碟產業的興衰得到啟示:研究遺傳學的人,都盡量不去研究人類。幾乎每三十年就會產生新世代,要研究每次改變的因果要花許多時間。價值網絡是最重要的核心。企業的競爭策略與過去市場選擇,決定了對於新產品的經濟價值的認知。
   甲、突破性科技的共通特色:
                      i.            缺點就是優勢
                    ii.            比既有科技更簡單/便宜/可靠/便利

4.     不存在的市場是無法分析的:供應商與客戶必須共同去發掘,因此重點應該放在學習與發現,而非執行。當科技所能提供的性能提昇速度往往超過市場真正需求,當性能過度性供給發生時,突破性科技便有機會入侵既有市場。

5.     大公司因為既有產品線很成功(金牛事業),所以只能做既有產品的改善創新,沒辦法做破壞型創新(既有企業的不能測與向下麻木),往往會在發展到一個程度後,被破壞型創新者趕上(柯達發明數位相機,卻怕侵蝕自己底片市場,最後倒閉就是最好的例子。蘋果正在步上這條路)。

6.     努力並耐心等待:破壞型創新者在產品生產出來後,可能還不清楚目標客群是誰,需要時間摸索修正,之後是在某一段時間後發現目標客群,且一開始營收一定的很少(Google創業八年,台灣7-11賠了七年,3M的便利貼都是實際案例!)。這方式在大企業的組織架構下是不可能被允許的原因,主要還是主事者的想法。

7.     出擊(突破性科技)與防守(延續性科技)在同一企業應該由不同的部門來執行。不要輕忽小眾市場,小眾有成為大眾的一天:大企業可能會先發展出產品與技術,但是在僵化制度下不會運用,也可能認為這小市場會不值得經營,ROI投資報酬率不夠高所以不投資(帶有的思維:小規模市場無法解決大型企業的短期需求成長(hTCJ與蝴蝶機正是如此!)),而這就是新企業/後進者切入的機會點(像是蘋果V.S. IBM)。所以書中提到大企業的解套法,就是改變主流企業的價值觀文化(難上加難)或是獨立分割出做破壞性創新的獨立單位,那些單位只要針對這些小眾市場獲得小眾營收就好了,未來這些破壞型創新變成主力時,再將公司主要資源投入。(南僑做得很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趙胤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